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保定清苑区每年将投入80万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哈腔”发展

    信息发布者:刘瑞祥
    2018-04-11 13:02:00   转载


    近日,记者从清苑区获悉,今年该区将设立哈哈腔传承发展专项资金,以后将每年投入80万元,用于剧本创作、新剧目创排、人才培养及公益演出等,支持哈哈腔保护与传承。

    清苑区实施哈哈腔振兴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哈哈腔剧团进行公益演出,每年演出场次不低于100场(次)。改善哈哈腔排演条件,综合设置排练演出场所,建设综合性的哈哈腔艺术大剧院。同时,加强哈哈腔人才培养,专业教师的工资及补助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建立哈哈腔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保障哈哈腔从业人员社保权益,开展哈哈腔进校园活动。

    哈哈腔又称柳子调,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2006年5月,哈哈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山东省 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

    哈哈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种简史

    编辑

    中国是主要流传于河北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

    哈哈腔,又名柳子调,艺人口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 [1] 

    历史沿革

    编辑

    作为古典艺术的哈哈腔,大约形成在明末清初,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哈哈腔是河北省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其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的惠民、德州等地区。21世纪主要流行在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表演风格

    编辑

    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1] 

    艺术价值

    编辑

    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清苑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比如,清苑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在哈哈腔传统剧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清苑社会变革中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如唐知县审诰命、冉庄地道战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搬上了哈哈腔舞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历史变革的艺术见证,在哈哈腔剧目中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1] 

    哈哈腔是清苑传统文化艺术最突出的代表,这一独特的历史地位至今仍没有任何其它文化艺术形式可以取代。它在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方面所蕴涵的清苑文化的丰富内容,就其综合性、系统性、完整性程度以及形象性、生动性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近五十年来,在清苑县与外省、市的文化交流中,哈哈腔多次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进行演出,这种在清苑文化中的代表性地位至今不可动摇。

    哈哈腔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清苑文化特质、最能展现清苑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哈哈腔的形成、发展是与明末清初以来清苑社会变迁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到发展为哈哈腔剧种的过程,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清苑在社会变迁中的思想、民风民俗的形成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价值。

    数百年来,哈哈腔在清苑民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民俗节日、行业会期、生养死葬、自娱自乐均要演唱哈哈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创作灵感的源泉,哈哈腔曾为许多姊妹艺术接纳吸收。今天,哈哈腔仍然具有其清苑文化代表的特殊价值。如深受观众欢迎的经典电影《地道战》,其出色的音乐就直接取材于哈哈腔的唱腔及伴奏。

    作为凝聚社区民众的一种文化方式,哈哈腔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多年在外的清苑人,几乎都保存着哈哈腔的光盘或盒带,时常还聚会演唱哈哈腔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虽然哈哈腔在当今清苑社会文化中的影响有所削弱,但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乡土文化艺术,哈哈腔与清苑当前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相比较,其参与社会活动、民众生活的程度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传承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优良习俗、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文化知识、颂扬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社会公德、宣传科学知识、反对邪教迷信、丰富年节公众游乐活动、活跃中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哈哈腔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作为中国戏曲与清苑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数百年来,根植于民间的哈哈腔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渗透到清苑人民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同民众的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精神和物质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哈哈腔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贡献给全人类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哈哈腔艺术的保护,不仅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清苑人民艺术智慧的保护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传统剧目

    编辑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代表性的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1] 

    主要曲牌

    编辑

    哈哈腔的曲牌,约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来的。打击乐器,原曾用高腔锣鼓,后改用河北梆子锣鼓。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4年以来,文体局按沧州市的要求向河北省文化厅申报了清苑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哈哈腔》、《盘古文化》,经过两年的搜集、整理、编撰、录音、后期合成等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哈哈腔》、《盘古文化》声像资料,同时报送河北省及文化部,并顺利的通过省级专家的评审。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518项,其中河北31项。清苑县申报的《哈哈腔》作为传统戏剧的第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现文体局就《哈哈腔教育》的传统剧目、剧本整理、传唱及普及正在积极努力中。

    由于21世纪初,造诣较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哈哈腔处于濒危境地,急需弘扬和保护。

    景和哈哈腔,

    景和大众剧团

    席宝台 刘汝山

    《白毛女》《小女婿》《王小打鸟》

    《杨二舍化缘》《卖水》《卖车》《白袍记》《闹花灯》《小过年》等等。

    河间哈哈腔属于中部哈哈腔,

    起源于请乾隆-嘉庆年间。

    基本唱腔

    编辑

    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分十余种基本板式。哈哈腔的器乐,包括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主奏乐器,是笙、板胡和竹笛。常用的传统曲牌,有一百余支。演出时,观众常为乐队的精彩演奏鼓掌叫好。哈哈腔的武场,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花板花鼓”的演奏技法,是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地表现程式。哈哈腔的唱词,一般是以七、十言上、下对偶句为其基本单位。有时也采用长短句式,时常还加衬字。哈哈腔剧目近二百个,其中传统剧目(指1949年以前的演出剧目)一百余个,并且有一批乡土特色浓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独创剧目。这些独创剧目,有多出不仅由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录制、播放,而且还在省级以上汇演、评奖中获奖。 [1] 

    哈哈腔是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的逐渐融合中形成的地方剧种。清苑县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加之地处畿辅重地、交通发达,培育了清苑人真诚乐观、勤劳勇敢的性格禀赋,也形成了哈哈腔艺术通俗易懂、诙谐活泼的风格特征。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哈哈腔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等地区。根据自然地域的划分,哈哈腔的艺术流派主要分为“两路”,习称“东路”、“西路”。“东路”流行于河北省的沧州、衡水、石家庄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西路”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廊坊。“两路”的唱腔,各自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两路”的主奏乐器虽都以板胡为主,但“西路”的笛子更为突出。

    哈哈腔的唱腔,用清苑方言演唱。其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于眼上,下句落于板上。哈哈腔文场主奏乐器的组合,是三层叠置的织体。在伴奏上,具有“拙笙、巧弦、浪荡笛”的特点。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间吹歌艺术的音型化伴奏,俗称“小抬杠”。哈哈腔各行当均有系统的表现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哈哈腔善演喜剧,拥有一批在河北很有影响的剧目如《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影误重圆》等,在剧种风格上还擅长悲剧喜演,大喜大悲,独树一帜。

    哈哈腔的唱腔,通俗易懂、清新健朗。其上下句均落主音“1”的特点,在河北戏曲剧种中堪称绝无仅有。哈哈腔的器乐,伴奏方法独特、演奏技巧性强。如文场的笛子、板胡,以各自杰出的技巧来渲染剧种的风格,被称道为河北剧坛的一绝。主奏乐器组合织体的“三层叠置”、“拙笙、巧弦、浪荡笛”的伴奏特点以及“小抬杠”托腔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也均为哈哈腔所独有。哈哈腔有本剧种自成体系的表演程式和技艺技法,哈哈腔拥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鲜明的独有剧目。 [1] 

    相关艺人

    编辑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最富有特色的是哈哈的唱腔及其伴奏音乐。唱腔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唱词亦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却必须落在板上的“1”音。由于上下句尾音均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区分上下句的主要标志。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故此,它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哈哈腔文场的主奏乐器,东路是四胡、长颈月琴;中路是板胡、四胡;西路则是板胡、笙和竹笛。其中以西路伴奏最有特点,伴奏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演员演唱时,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的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的连续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这是东路和中路所没有的。

    著名剧团

    编辑

    清苑县哈哈腔剧团

    地方剧种哈哈腔是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世纪,河北省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团体。

    清苑县设置于北魏太和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三十余年的历史。清苑人历来崇尚文化,元代贾辅在故城营造了历史上藏书最丰富的万卷楼,县籍元杂剧作家

    李好古创作的《张生煮海》被誉为传世之作。

    明清以来,清苑县地处畿辅重地,交通比较发达。清康熙年间,清苑故城形势稳定,呈升平景象。在故城设立的莲池书院,集全国学者名流,成为燕赵第一高等学府。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民间艺术得以在清苑迅速流播,并随着地方剧种在全国的蓬勃兴起,哈哈腔便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发展而成。它的演出场所起初是城乡庙会,至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平、津等大城市的茶楼、剧场。

    哈哈腔一直是清苑影响最大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清苑人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哈哈腔剧目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倡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哈哈腔被公认为清苑文化的代表,是清苑人文精神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苑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哈哈腔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对哈哈腔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发掘、整理、改编、上演等配套工程,以及八十年代以来,在“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下实施的振兴哈哈腔的战略,为哈哈腔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哈哈腔传统剧目的发掘及整理上,通过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普查,搜集到哈哈腔传统剧目一百余个。在哈哈腔表演艺术的抢救与保护上,八十年代以来,有计划地把一些艺术造诣较深的名、老艺人加以集中,采取录音和文字记录等办法,将他们的拿手唱段保留下来。

    在积累和保护哈哈腔艺术资料上,曾安排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省的德州、惠民等处的哈哈腔流行地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音乐资料;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还相继完成了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有关哈哈腔剧种、哈哈腔剧目、哈哈腔表演、哈哈腔音乐的记述,音乐集成还选录了哈哈腔的代表性唱段和演奏曲谱。

    清苑县哈哈腔剧团,于1955年正式建立。1958年,陆续从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中抽调了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创作和多名优秀青年演员充实该团队伍。1959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南方视察工作回途路过保定,由当时的省委书记林铁陪同,在河北礼堂观看了清苑哈哈腔剧团演出的《小王打鸟》。1958年至1960年,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学员队中组建哈哈腔班,为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后来,河北省戏曲学校、保定地区戏校、清苑县戏校,又都不断地向该团输送青年演员,使这个县剧团的阵容更强、行当更齐全。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王小打鸟》、《花墙对诗》、《搬窑》、《三拜花堂》、《皂袍记》、《下陈州》、《武当山》、《白云山》、《白马告状》、《唐知县审诰命》等。其中《王小打鸟》、《花墙对诗》、《搬窑》和《三拜花堂》,曾先后参加了省、地戏剧汇演。《王小打鸟》一剧曾在中央电台录音、河北电视台录像。此外,该团还创作、演出了《闯关》、《地道战歌》等大型现代戏,自编的小戏《接闺女》、《看瓜》、《女队长》、《席场风波》等都先后参加了省、地汇演。《接闺女》一剧,中央电台曾多次播放。1963年,该团应邀去中国戏曲研究院演出《扈家庄》和《五当山》,去北京电视台演出《皂袍记》,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赞扬。

    1961年、1963年,中宣部周扬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在天津和北京两次接见该团的全体演员。1964年,该团被评为河北省“三好”剧团,其演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十年动乱期间,哈哈腔剧种曾一度面临夭折,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的春天又使植根于民间的哈哈腔吐放新芽。1979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闹花园》整理、演出的《影误重圆》,在河北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并由中央电视台播放,扩大了哈哈腔剧种的影响。1981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白云山》改编、演出的《白云仙子》,也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并由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后,该团还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风雨红杏》和《奇冤赤子》;改编、演出了历史故事剧《亡国恨》、《诗文缘》、《潞州壮别》以及传统剧目《杨二舍化缘》、《孙继皋卖水》、《小尹卖瓦房》等。《风雨红杏》一剧,曾在河北省戏剧汇演中获奖。1983年,该团被评为保定地区“四好”剧团;1985年,被保定地区文化局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团”的称号。199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戏《御酒埋香》,获第四届河北省戏剧节主演、配角、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等多项奖项。1999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戏《希望的田野》,获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古装戏《花木兰选婿》,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2001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钟声》,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群星奖”银奖。200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地道战》唱腔选段,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2009年,该团重新编排的改编传统剧目《影误重圆》,获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剧目奖、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优秀表演奖、优秀伴奏奖等多项奖项。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